中國有句俗語“勝者王侯敗者寇”。于是國人文化性格中形成一種習慣,對成功者趨之若鶩,盲目跟風;對失敗者不屑一顧,很少深入反省。于是常常稀里糊涂栽進別人掉進過的陷阱中。既然成功經驗不可克隆,而失敗教訓是前事之師,因而產品設計品鑒失敗比學習成功更重要。
企業開發設計,為了使我們能正確對待失敗,這里介紹一點“失敗學”的有關內容。
有兩個詞,總是相生相伴,這就是成功和失敗。成功和失敗也與人生相生相伴,以積極的態度對待失敗,以理性的思維研究失敗,往往比正確對待成功還重要。東方人說“失敗乃成功之母”,西方人稱“失敗教會成功”。美國有個“成功學會”,日本有個“失敗學會”,在世界上都是“顯學”。
日本近年來時興起了“失敗學”,并成立了“日本失敗學會”。不少政府官員和企業界人士還紛紛加入了“失敗學會”。日本的失敗學會創始人是煙村洋郎太郎,工學博士、工學院教授、東京大學名譽教授、科學技術振興事業團失敗知識數據庫總負責人、日本“失敗學會”會長。
這位機械工學的學者從大學教授的位子上退下來之后,潛心研究起了他喜歡的“失敗學”。他在這方面的著述頗豐,《勸學失敗學》、《失敗的哲學》、《失敗學的法則》、《企業成功的失敗學》、《孩子的失敗學》等都是其“失敗學”研究的成果。
為何研究“失敗學”?“失敗學”不是勸人接受失敗,而是教人如何成功。事物的復雜性,決定了失敗原因的多重性,畑村先生認為,必須立體地看待失敗。
學習失敗學,目的是通過對失敗成因的分析,讓人們少走彎路,把事故消滅在萌芽狀態。畑村先生呼吁,應在產品研發設計能及時發現“潛在失敗”的預警機制。畑村先生還批評了日本社會把失敗視為恥辱,從而極力掩蓋失敗的“失敗文化”。他說,隱藏失敗,只會種下更大的失敗的種子。在這方面,我們在文化上與日本有相同的毛病,但卻無人家那樣的失敗學會,沒有畑村先生那樣的研究失敗學的學者。積極地、理性地、辯證地、立體地對待失敗,是我們研發設計人員所有人面臨的課題。
從學術研究角度來講,“成功學”要比“失敗學”資格老得多。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,美國涌現了一批成功學的作家。羅杰·馬爾騰(1848-1929)就是美國著名的成功學奠基人和最偉大的成功勵志導師之一。他創辦了《成功》雜志,在美國家喻戶曉。雜志宣揚的觀點,不知改變了多少美國人的命運。《效率的訓練》和《人人都是強者》是馬爾騰的代表作。20世紀30年代,我國學者林語堂翻譯了這兩本書,取名為《成功之路》,給當時的中國青年以巨大影響和激勵。時至今日,這本書仍在出版。
全美成功者協會主席保羅·邁耶稱贊這本書說:“這是一本每一位有志青年必讀的世界第一成功律,它好像一位良師益友在道路上、精神上、行為準則上指導你,給你安慰,給你鼓舞,是你立于不敗之地的力量源泉。”
此后,在“成功學”研究方面,不斷有巨星出現。成人教育大師戴爾·卡內基、成功學先驅拿破侖·希爾以及人類潛能開發學者安東尼·羅賓,都有經典性論著行世。
現在,“成功學”引起許多國家學者的重視,并成為這些國家的“顯學”。
“成功學”和“失敗學”研究的內容各有側重,都重視失敗的教訓,都為了追求成功。本節研究主題是“逆向思維解讀失敗”,但作者提醒諸君,欲滲其妙,還得學點“失敗學”和“成功學”。
人和時代設計
品牌設計、VI設計、標識設計公司